期货理财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期货资讯 > 期货理财

要理性对待高收益理财产品

2013/6/13 15:49:15      点击:


作为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你会发现,想让手中的钱稳健地保值增值,难度越来越大了:市面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越来越低了;收益率看得上的产品,风险越来越大了;风险与收益都可以接受的产品,门槛越来越高了。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现象将持续。那么,既然现状很难改变,投资者就只能改变观念,接受低收益的现实。或许再过一段时间回头看,现在所谓的低收益,就是未来你无法得到的“高收益”。就比如去年你瞧不起的5%的低收益,已经成为现在大部分投资者想拥有却无法拥有的高收益。

瞧不起:低风险产品收益率跌入“3”时代

你还记得你第一次把支付宝里的钱转成余额宝时,余额宝给你的收益率吗?如果你是余额宝的最早一批用户,那么,当年它给你的年化收益率一度可以达到6%。而现在,它给你的收益率在2.5%左右(5月13日的7日年化收益率)。

从6%到2.5%,很遥远吗?没有,只有2年多时间:6%的收益率出现在2013年底。

余额宝是低风险理财产品的代表,它近2年来收益率的不断下挫,是低风险理财产品的一个缩影。目前,银行系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也正大步走进低收益时代。

据“金融界金融产品研究中心”最新一期的理财产品数据显示,目前银行间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3.92%,创下了5年来的新低。

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银行获知,城商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稍微高一些,但超过5%的已经找不到了。以温州银行为例,该行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区间在4.2%-4.65%之间,属于业内收益率最高的银行之一。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4.5%的已经十分少见。之前为吸引新客户特地推出的高收益产品,目前收益率也已经跌至4.4%左右。收益率最低的是几家国有大行,这些银行目前高于4%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已经逐渐消失不见了。

记者了解到,虽然绝对收益率较2年前下降了50%左右,但市民的热情并没有消退。目前银行间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仍然是市民在主要资产配置标的,如有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达到4.5%,被秒杀成为了常态,手慢了,下一次可能你买到的产品收益率就更低了。

瞧不起但又不得不买它,凸显的是投资者的无奈。

买不起:收益率高一点的产品动辄百万元起买

收益率4%的理财产品你瞧不起,收益率高一点的产品有没有?认真找找也许会有,但是你不一定买得起。

记者查询了不少银行的理财产品发现,同一银行同样期限的理财产品,它的收益率是不一样的。如某银行的一款364天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有4.3%、4.4%、4.5%三档。

你一看,不错哎,收益率有4.5%,我买!但是银行会告诉你,收益率4.5%的产品,投资起点300万元起。哎呀,我没这么多钱,那我买4.4%的吧。银行说,4.4%的100万元起。

然后,你看看自己的卡里只有5万元,那么,你只能接受4.3%的收益率,因为只有它才是5万元起。当然,你如果连5万元也没有,那么,余额宝等货币型基金才是你的归宿,他们目前的收益率在3%以内。

投资起点与收益率成正比,在固定收益理财产品里,这是一个规矩。银行目前最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属于“贵宾私享”类的产品,虽然这些产品的收益率也普遍下降了很多,但比起普通的产品来说,还是高那么一点点。当然,他们只属于“贵宾级”的享受。

目前,除银行自营产品之外的一些理财产品也有着相对较高的收益。如信托产品,虽然数量与收益率较前两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其收益率依然高高在上。

据我市一家三方理财机构负责人透露,目前1年期的信托产品,收益率在7%左右,投资门槛是100万元。这意味着,虽然它的收益率比较吸引人,但它跟大部分工薪阶层的距离很遥远。

伤不起:收益率超过10%的说不定就是一个坑

或许有的朋友会说,你不能总盯着银行不放啊,现在投资理财渠道多得是,高收益低门槛的产品也不少,比如前不久,我就花50元买了一款期限只有30天但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产品呢,它的收益率我瞧得起,投资起点我也买得起,而且这样的产品满地都是。

听你这样一说,我就知道你投资的是P2P理财对不对!或者,是什么互助平台也有可能。

关于P2P理财或者线下理财或者互助平台,最近说得实在是太多了,就不再多说了。总之,收益率越高,风险就越大。你投资出去了,不代表你能如期拿回你的本息;你第一次拿回来了不代表你每次都能拿回来。这个东西,说不定就是一个坑。

记者近日获悉,由于一些资产管理公司出于“保壳”的需求(监管部门要求,此前备案的私募机构,必须在3个月内发行产品,否则收回私募牌照),情急之下推出了一些私募产品,为了获得投资者的认可,收益率定得比较吸引人。众所周知,私募产品的收益率取决于资本市场的行情与操盘手对市场行情的把握,而“应急之作”的风险性显然更高。

此外,还有一些打着股权投资旗号的理财产品,经常会拿过往的一些业绩来吸引投资者。但过往业绩并不代表该基金未来的业绩,股权投资有着巨大的不可预知性,属于高风险的投资项目,投资者切不能因为该基金之前取得什么样的业绩,就确信未来就有什么样的业绩。

前不久,记者遇到一名投资者,她在去年年中买了一款私募基金。该基金同序列产品中,几乎所有产品的年化收益率都达到了50%以上。经不起诱惑,她也买了一款新发的私募基金。此后,遇到了股市大幅下挫,等半年的开放期一到,她赶紧赎回,100万元本金,只剩80多万元了。她感叹道,原来希望赚一把,谁知道这是一个坑,自己就这样掉进去了。“这样的产品,我真是伤不起。”她说,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要理性对待那些宣称有高收益的理财产品。